肚子疼到冒冷汗,拉尿像在尿血是一種什麼體驗? 別問,問就是人在醫院,剛下病床,死去活來。 要問尿結石和生孩子,哪個更痛? 我那不願意透露姓名,且生過娃還被結石折磨的同事直言: 結石更痛! 01 尿結石,是怎麼來的? 尿結石,醫學全稱泌尿系統結石,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,原發部位以腎臟最多,膀胱第二。輸尿管和尿道等部位的結石,則常常由前兩種結石下移而形成。 為啥有些人身體里會“蹦”出石頭來? 因為尿液中,含有鈣、草酸、尿酸、磷酸鹽等,當這些物質濃度較高時,逐漸聚集在一起,形成結晶。 當尿液濃縮時,就有可能形成小晶體,晶體可以不斷生長、並且聚集在一起迅速長大,大多數晶體可以排出體外,如果遇到適合滯留的部位,這些晶體就能“長”在這些部位,並且在你不知不覺間,就長成一顆顆堅硬的結石。 形態各異的草酸鈣結石 如果它不“作妖”,你基本上不會有什麼不適感。 但有時這些千奇百怪的石頭,也有一顆“不想被束縛的心”,它就會在泌尿系的通道里竄來竄去,在你的身體里“興風作浪”。 當它完全堵塞了通道,尿液不能流動,尿液就積在腎臟里(腎積水),人就會痛不欲生。 而且它不只是讓你痛到滿地打滾,還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: 比如尿血、寒戰、發熱、尿不出來,嚴重的還會引發腎功能損害、膿毒症等,甚至危及生命。 所以,不要想着熬過去就好。 02 尿結石,偏愛哪些人? ① 不愛喝水 一天到晚不喝水的人,尿液常常處於濃縮狀態,更容易長結石。 ② 如果你有這些病.....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、腎小管酸中毒、高尿酸血症、高草酸尿症等疾病,那麼,得結石的風險要大很多。 ③ 有家族史 如果你的直系親人中有人得結石,那麼你中招的風險比別人大得多,很大原因是遺傳基因出了問題,當然,也和相似的生活習慣有關。 ④ 吃得太“重口” 高蛋白、高鹽、高糖的飲食習慣,吃過多動物源性蛋白質或維生素 C,會增加結石的發生率。 ⑤ 其他情況 高溫作業的人,比如廚師、戶外工作人員,久坐不動常憋尿的人,比如的士司機,得結石的可能性也會增大。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,結石病人男女的性別比例是4:1,所以男性更應該注意。 另外,南方地區比北方地區的發病率幾乎高一倍,因為南方氣候炎熱的時間更長、出汗更多。 03 長了“石頭”,怎麼辦? 每個人都有可能長結石,但多數時候,這些還沒成氣候的“小石子”,會被尿液沖刷排出體外。適當的運動可以啟動這個排石過程,從“誕生”到“滅亡”,我們可能都察覺不到。 對那些死皮賴臉駐留體內,不能自然排出的結石,現在也有很多成熟的治療方法—— 藥物治療 體外衝擊波碎石,腔鏡碎石,取石 ...... 醫生會根據結石的部位、數目、大小等情況,決定採用哪些手段。 04 3個“石頭坑”,很多人都踩了 ① 結石病與水質有關 這倆之間關係並不大。 在有些水質較硬的地區結石發生率反而低於其它地區。 有調查數據表明,結石的發生與飲用水的“質”無關,而與“量”有關。 這個 “量”對於成人而言,不應單看飲水量,而是應保證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。 ② 結石病人要少吃鈣 收起你的偏見。 根據我國營養學會的推薦,每日鈣需要量的底限是800毫克,但我國城鄉居民實際的平均攝入量僅405毫克。 所以,“低鈣飲食”不僅沒必要,也無科學根據。 尤其是處於發育期的兒童,一般不會引起結石,進一步限鈣會導致兒童佝僂病和成人骨質疏鬆。 重點是:低鈣飲食,反而增加了草酸的吸收,更容易長草酸鈣結石。 ③ 使勁蹦,結石就掉下來了 不一定。 結石的排出取決於結石的大小、部位和它在體內停留的時間。 一般來說,>6毫米的結石不大容易排出,腎結石和輸尿管上段結石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超過6周也較難排出。 過度運動,會使結石下移時造成輸尿管急性梗阻,如果結石把輸尿管“卡”得太緊,必定導致腎積水,繼而引起腎絞痛。 劇烈運動後,大量出汗可造成體內脫水,若不及時補充水分,可引起尿液濃縮,從而誘發產生大量結晶,進而導致結石形成。 05 不想結石來“添堵”,記好5點 在南方地區,泌尿系結石的患病率高達10%。 遺憾的是,泌尿系結石又是一種終生性疾病,復發率根據結石成分的不同,高達50%-100%。 想要預防,可以嘗試以下方法: ① 喝足水 每日均勻喝水2000~4000ml(約每小時一杯200ml),保證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。
點擊「打開微信」進入微信,點右上⊕,粘貼ID,添加客服開始免費咨詢!